明末称雄_第582章 大汉官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2章 大汉官话 (第5/7页)

甚至有十里不同言的现象。一个县里,相隔不远的两个乡镇,说话可能都完全不同。

    北方话和南方话差距更大,就跟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明白。

    刘钧就曾经在接见几位在地方表现出色的官员。结果他们汇报工作时,说了大半天,刘钧却一句没听懂。

    秦代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计量衡,统一文字,对中国的文明进程有突出贡献。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官话都不一样,各朝也都有标准官话,推出韵书。但一般来说,语言还是难以统一。

    读书人有读书音,古洛阳音为准。隋唐等朝立都关中,以关中语言为主,明代皇帝出身淮南,便以江淮话为官话推行。

    但后来迁都北京,因为大都话在北方的流通最广,因此其实大都话的影响范围最大。

    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及云贵川等地,语言都与大都话很近,虽各有些不同,但起码能相互交流听明白。

    就连如今宫中的这些蒙古女子,学的都是大都话,她们学这些话更有基础,学起来快。而若是学江淮话,那就很难。

    刘钧坐在那里有些出神。

    一时都忘记了与那蒙古嫔妃说话,那嫔妃还以为惹得皇帝不满,心中不安。

    刘钧已经顾不得她了,他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帝国这么大,如果连一个通用语都不能推广普及,这是相当不利的。通用语的作用是极大的,语言和文字一样,都是一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

    从大了说,没有一个普及的通用语,就会导致帝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往小了说,这也使得百姓交流不便。

    大汉要以哪种语为通用语普通话?

    北方大都官话还是江淮南京官话,中原官话?

    或者粤语、闽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