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远洋护卫 (第3/5页)
斗群。到二零三五年之前,第二批八艘也将服役。到时候,四支“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将各得到四艘远洋护卫舰。 两个批次的十六艘护卫舰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基本数据相差不大。 因为与“昆明”级驱逐舰共用舰体,所以“威海”号的标准排水量为六千八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九千二百吨,完全符合战舰大型化的潮流。与“昆明”级相比,“威海”级的最大特点就是侧重于舰队反潜,在武器、电子设备等方面,完全以反潜为主。这么做,最直接的好处就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别的不说,“威海”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且导弹垂直发射筒减少到四十具,同时选用了价格低廉的相控阵雷达,仅此就使综合建造价格降低了接近百分之四十。此外,“威海”级没有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只是可以采用电磁炮模块,还将造价减少了近百亿元。在以控制建造成本为最高目标的情况下,“威海”号的建造价格仅为二百二十亿元。如果算上外销分红,“威海”级的平均建造单价只有一百六十亿元左右,仅为“昆明”级的五分之一。 必须承认,海军做了妥协,也获得了一种足够廉价的战舰。 导致“威海”级如此便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巨大的外销数量上。 到二零三二年初,北方船舶重工集团已经接到了二十八艘的海外订单,建造周期已经排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后。因为中国海军的采购量只有十六艘,所以这二十八艘外销战舰分摊了大部分研制与设计费用。 如此好的外销成绩,与威海造船厂的营销战略不无关系。 在推销“威海”级的时候,威海造船厂采用了非常灵活的商业cao作手段,即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任务模块。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客户非常有钱,需要一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