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远洋护卫 (第2/5页)
的降低后勤保障成本。当时,威海造船厂在第一份标书中就提出采用核动力。从综合保养成本来看,在核反应堆的堆芯寿命达到三十五年的情况下,也不会比常规动力昂贵多少。说得简单一点,核动力战舰终生不用更换堆芯,能在三十五年的服役期内节约不少的燃油成本。 问题是,核动力战舰的建造成本比常规动力战舰高得多。 仅动力系统一项,就将增加数十亿元。对于建造价格不到两百亿元的护卫舰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还得考虑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中国既是海军强国,也是海军装备的出口大国。到二零三零年,中国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舰艇出口国。可是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中国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出售核动力战舰。当然,在需要采购战舰的国家中,也没有几个买得起动辄上千亿元的大型战舰。 也就是说,中国能够拿到国际市场上贩卖的,只有护卫舰。 虽然已经有好几家造船厂专门针对国际市场,推出了一些较为廉价的战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海军没有采购这些战舰。 可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海军是否是第一用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结果就是,为了打开出口市场,通过对外销售来分摊研制与设计成本,中国海军在第二轮招标中就要求必须采用常规动力。 这样一来,增大排水量成为必然选择。 最终,威海造船厂获得了海军的订单,而且首舰就以“威海”命名。 到二零三二年初,“威海”级第一批的前四艘已经服役,而且全部编入了“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到年底的时候,后四艘也将服役,并且编入“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