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开_二五七 戍兵骑马出萧墙(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五七 戍兵骑马出萧墙(八) (第3/4页)

本中明确请求:由吏部制定官员名册,派遣官吏。

    朱慈烺对李遇知的感官一向很好,知道此人虽然不是夏徐高张——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那样的名臣,但也是个做事尽心尽力的循吏。能够提出吏部委任官员这一条,也足以证明他内心中是忠于朝廷和国家的。

    如果不是这份忠心,李遇知也不会冒着天大的嫌疑站出来。

    因为他非但是吏部尚书,更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

    在原历史剧本中,李遇知是在北京城破之后绝食七日而死。而如今,他以八十高龄,随驾出海,每日上朝,就算吏部几乎空置,他也按时应卯,没有丝毫懈怠。

    作为一个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的元老,亲身体验过文官对抗皇帝的国本之争;说不清道不明的“三大悬案”;东林欺负其他文官的“众正盈朝”;各党文官反咬东林的阉党执政;皇帝处置阉党的“钦定逆案”……

    李遇知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这一倡议,会被“太子党”视作抢班夺权,也会被“皇党”视作卖身投靠。依照一位部堂级高官的政治智慧,为什么要做这种里外不是人、吃力不讨好的事?

    “朝纲之乱,首再政令紊乱。千岁以令旨行事,终究要遗人口舌。世人愚鲁,不知国家运作之繁杂,也不知各司统辖有差,只看到令旨便以为是殿下**,如此下去,必然给了小人投机之隙,也难禁谣言甚嚣尘上。”李遇知的声线低沉,加上年纪的关系,若不用心倾听,很容易听漏。

    朱慈烺特意坐在李遇知身边,听了连连点头。

    “若是以各部行事,一切遵从祖制,又有天子坐朝,岂不是名正言顺么?”李遇知提高声音,这也是因为他耳朵渐渐不好使唤,生怕别人听不到的缘故。

    朱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