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九章 历史的乌云 (第4/7页)
并没有让日军驻步不前,但还算有序的撤退,至少被打散的部队还是不多见。 但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损失了15万军队,这让很多人都愁云惨淡,在武汉,以汪精卫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元老,对蒋介石的抗战开始不满起来。连带着刚刚成为武汉卫戍司令的张学良,也是被这些遗老遗少们有一句每一句的奚落着,尴尬不堪。 没有军队,也没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这些人,也只能发发牢sao而已。底气不足的喊几句要求和谈的口号而已。 作为蒋介石来说,他早就明白,南京是守不住的,但是一定要守的道理。首都,如果一枪不放,就放弃,会让抗战的热情,顿时跌落谷底的。 除了伤亡和部队的损失,让他有些恼怒之外,其他的都在他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就像蒋介石等国民政府的军界要员,都是曾经留学东洋,对日本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就日本的经济状况,不像美国和英国,底子是很薄弱的。军费主要支出以海军为主,陆军即便是全国动员令后,两年内,也只能组建一支一百五十万左右的陆军。 而苏日两国的微妙关系,让日军只能在东北驻扎大军,关东军的规模至少是在四十万——五十万之间。本土的防御,也需要五十万的部队,最后进入中国战场的军队,就不会超过60万人。 但华北和淞沪两个战场就拖住了这么多的日军,整个战局已经再向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而且,从请报上看,日军接连两场大战之后,兵力上的损失已经不下十万人。 日军渡江后,并没有急着追击中国军队,反而在安徽等地建立的工事。显然是准备北上,而山西的战场也渐渐的进入尾声,华北方面军南下已经成为既定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