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装穷 (第2/9页)
图很明确,就是缺乏军事重工业的中国,需要苏联源源不断的从中苏边境运送武器。 而相应的回报就是,中国政府军队,在远东战场拖住更多的日军,让苏联有抽身事外的可能。 早在20年代,苏德进入蜜月期,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对苏联的援助是不予余力的,当时德国希望用苏联的政治影响力,在欧洲能够抵御英法对德国的战斗压制。 事实上,这种政治策略并没有获得英法的认同。 希特勒上台后,他的反苏倾向显露无疑,通过国会纵火案等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嫁祸给当时还很弱小的德国gc党,让斯大林越来越担心欧洲战场爆发一场两个传统陆军强国之间的战争。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在战略上获得更有利的局势。 尤其英法的妥协下,普鲁士和奥地利统一,成立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军事强国。 德日两国如果同时进攻苏联,那么其结果很有可能在苏联在欧洲的国土成为德国的领地,连亚洲的国土都无法保存。 最后,要么苏联在中亚苟延残喘,要么干脆亡国。 这种局势下,斯大林不得不用军援的方式,来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这背后的意义显然要比援助的本身更加复杂。 成立两个多月的一战区和二战区都没有设立苏联军事协调小组的意思,但前期的一个调查小组已经进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