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变数 (第4/6页)
的时候,关于到底要不要通过军事行动解决东海争端,并且一并解决台海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 会议上,九名高层领导分成了三个集团。 傅秀波、黎平寇、以及两年前调到中央,担任政法委主任的黄瀚林持赞成态度,以文廷贵为代表的三名领导人没有表态,而以同样是两年前调到中央,担任国家副元首的易援朝为首的三名领导人则明确表示反对。 讨论进行得很激烈,或者说争论得很激烈。 争论主要集中在三点上,一是时机、二是实力、三是长远影响。 时机上,最大的分歧就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四年后,周边与国际形势是否对中国用军事手段解决东海争端有利,特别是在这场冲突中,美国会不会帮助日本,甚至直接出兵参战。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美国有没有能力与动机,介入东海与台海冲突。 显然,傅秀波持否定观点,即美国不会介入。与之相对的,易援朝却认为美国会以参战的方式介入。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问题。 实力上,最大的分歧是现在的中国军队,有没有能力打赢一场以海空为主,甚至有可能完全局限在海洋上的战争。 说到底,就是强大的陆军没了用武之地,海军与空军能否击败敌人。 显然,傅秀波的态度很乐观,而易援朝等人却没有这么乐观。原因很简单,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空军的表现并不突出,还遭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海军的表现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 只是,这是军事问题,军方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