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中流砥柱 (第2/5页)
“昆仑山”级的综合开支肯定比两艘“长江”级少得多。别的不说,一艘“昆仑山”级的舰队与航空兵为四千五百人,比两艘“长江”级少了近一千人,三十五年的人员开支就能减少上百亿元,此外维护成本还能节约数百亿元。 在牧浩洋的积极推动下,“昆仑山”级由图纸变成了实物。 只是,在建造数量上,牧浩洋与腾耀辉存在巨大分歧。 前面已经提到,海军最初计划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将取代“黄帝”号与两艘“长江”级。 显然,这样的“高标准”,不但得不到牧浩洋支持,连黄峙博那关也过不了。 原因很简单,按照腾耀辉提交的计划,第二批“昆仑山”级都将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服役,而“长江”级到此时才服役了不到十五年,没到设计寿命的一半。因为“长江”级是核动力航母,所以不可能出售给其他国家。如果在二零三五年淘汰掉,等于平白无故的损失了几百亿元。 保留两艘“长江”级的话,就没有必要建造八艘“昆仑山”级。 从工业生产角度出发,如果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则每一批的建造数量都将达到四艘。结果就是,大连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必须修建第二座船台,需要投入数百亿元的巨额资金。作为企业,两家造船厂不可能为了各建造四艘航母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因此要么让海军建造更多的航母,要么让海军分担扩建费用。从成本角度出发,这两种解决方法都会增大海军的负担。 结果就是,牧浩洋坚持先分两批建造四艘。 至于是否建造第三批,与牧浩洋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 可以说,牧浩洋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非常有远见。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他的提议得到采纳,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