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机遇_第四十七章 过于轻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过于轻敌 (第2/5页)

小量尚可,像这样大规模的借贷。哪里肯拿出来转移到他国?

    “那白银呢?”

    “这个可以。”克里斯托弗高兴极了,各国正愁本位货币转换后的白银无从销路,载泽的提议可谓正中下怀。

    但是且慢,载泽补充了一句:“听说贵国现在屡屡有大条银输入各口岸,鄙国便以大条银为基础,借他个几万条,这样改革起来便称得上得心应手了。”

    所谓大条银,其实是马尼拉银的近代版本。即美国进行商品输出的特殊形势。大条银每条重800,9成9以上,在其流入口岸之前,是以金属形式而非货币形式存在地,但在流入口岸之后,大条银便被融化,然后铸造成各类银元。

    由于铸币的特性,同样分量的白银被铸造成银元之后会获得溢价优势,即货币化的白银相对于金属化的白银拥有溢价优势,这种溢价在扣除运输、铸造费用后仍然可以获利不菲。这也是当时为何一直存在白银尽输入的原因——这有悖于我们通常印象中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直观结论。其实在西方各国完成金本位改造后,中国世面上所保有的白银总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一个缓慢上升地过程,当然中国可能对这部分白银拥有的所有权比例在稳步下降。

    究其本质,无非是中国缺乏相应的近代货币管理体系,采用实物货币而非虚拟货币。国家丧失了对于银元铸造的唯一控制权,不但地方政府可以任意刻模制造,便连洋商洋行都获得了这种权力。甚至因为洋人技术高超,品质保证,他们私铸出来的银元还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