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节 (第3/6页)
云庭也心有戚戚,“我默百家姓挨打最多,为什么族学要我们背诵这些姓氏呢?”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 蒙学初衷,令童子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可事实上,乡野读三百千,多数人都不求甚解,塾师泰半也不会答疑。 尤其百家姓一本。 有些,纯粹是夫子才浅,自己都没整明白,有些,是不耐烦对着一群幼童精讲其中门道。 只有少数大家族,花重金请的名师西席,才会在记诵之外,与学生细说百家诸姓氏渊源及当朝流衍。 目的嘛,归根结底还是绕不开宗族二字。 讲百家渊源,是要族人从姓氏中明婚姻、分贵贱。 讲姓氏流衍,是要世家子弟在交游中明得失、知厉害。 说穿了,就是教导子弟,在外行走,哪些人当交,哪些人该避,哪有人又不能惹。 也就是所谓的“以便日用”。 自古,姓就是宗族最重要的标志,起着正本溯源、道明血缘的作用。 同姓不婚、门当户对都是基于姓而来的社会潜规则。 氏从名后,更为复杂,昭示着尊卑贵贱。 先秦王公贵族惯用封地、封号等为氏,以示与平民区别,也分出同姓不同支之间的三六九等。 不止西方有路易·亨利二世·德·波旁这等贵族,教名、本名,连着封地,长长一串,不明觉厉;咱们老祖宗也不甘示弱,姓、氏、名、字、号(自名)层层buff叠上,牌面满满。 就拿同为贵族的屈原来说,楚国芈姓这支,祖上受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