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_第17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2节 (第3/5页)

需三司查证后才有定论。”

    赵随风也见不得人污蔑他父亲,立马呛了回去。

    “苏大人清流出身,官场混迹几日,倒也学会了这官腔。

    徽州府治渔梁坝,素有‘江南都江堰’之美称,虽由唐初越国公汪华始修,但‘以木障水’终有弊端,便是我先祖赵氏履任徽州,改用石筑,惠济一方两百年不止。

    如此功绩,多不胜数。

    赵氏世代治水,就算无功于千秋,也算有功于当代。

    不想在新朝,竟因一桩仗义执言的案子,落到家破人亡的境地。

    当年坐定谋逆,无凭无据,只用陈阁老一句‘与云氏同出于徽州,恐有二心’。

    苏大人如今才说彻查会审,就不觉得贻笑大方?”

    苏训还想再辩,被韦岑扯袖制止。

    “当年程先修天渠,弃渠左二州保淮安以东,是圣裁。

    赵大人耿直,不忍见二州百姓陷于水火,执意请命,触怒天颜,这案子办得确实武断,太子便是知晓前因后果,这才重审。”

    他继续低声与苏训讲背后隐情。

    “今年皖江大水,淮河亦有先兆。天渠早已呈颓势,恐难抵御水情。

    太子在南都寻访多名老臣,都束手无策,只户部张老大人指出一条明路。

    当年赵大人奔走,曾提出解决之策。

    如今斯人已逝,天渠疑难恐只有这人可解。”

    所以翻案不翻案都是次要的,这人竟是太子此行治水的关键。

    不怪苏训不提前做功课,实在是这功课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