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_第1613章,不怕灾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13章,不怕灾荒 (第3/5页)

结果就是大量的土地根本就无人耕种,特别是那些下等田、容易干旱的田地更是无人耕种。

    剩下的这些人,很多都还跑到城里面去务工,种地也都是种的上等田,容易灌溉的田,这种田条件好,抗灾害能力要强,即便是大旱,影响也可能不是特别大。

    此外就是现在的交通条件要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运输粮食去赈灾,需要的时间久,关键是100斤的粮食运过去可能连一半都剩不下,都被中途给吃掉了,赈灾其实是很难赈灾的。

    这也是古代粮商为何能够发国难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交通不便,特别是发灾害的时候,往往朝廷即便是有粮食都很难运过去,手中有粮的粮商很自然的就可以坐地起价,大发国难财。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水泥马路几乎已经遍布大明各地,而且很多地方都还通了火车,用火车来运输粮食的话,不仅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赈灾就可以非常的快速,成本也更低。

    河南也好、江南也好,都已经通了火车,一车车的粮食可以直接拉过去,轻轻松松赈灾,成本变的很低。

    粮商想要发国难财都很难,这一车车的粮食拉过来,你还怎么靠粮食发国难财?

    再加上从黄金洲这边引种回来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这两种东西,非常的耐干旱,也非常容易种植,产量还高,绝对妥妥的抗灾利器。

    只要种上一些,就不用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此外,大明的资本主义正在迅猛的发展,各地的工厂都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变成了最早的工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