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章地理发现 (第2/5页)
又一批日本雇佣兵登陆兴海城。简单的适应性训练后,两万雇佣兵投入了从兴海城往西推进的肃清战役。 和平会议之后,陈燮修正了自己的一个命令,那就是“反抗者死”。改为尽量多抓俘虏,用于道路的修建工程。一个地方要想快速发展,没有交通保证是肯定不行的。往西北方向推进,渡海进入苏门答腊,打通马六甲海峡的通道,呼应海峡对面的新加坡。 如果不是修路,这一战役不会持续如此之久,陈燮的要求不是什么快速,而是一点一点的往前修路。一点一点的推进。虽然慢,但是每走一步都非常的坚实,每走一步,都会给当地人带来巨大的深重的苦难。当然,这是只不肯合作者。 这一年的万隆之战后,大大小小好几百个土著部落中的大半,选择了与侵略者进行不屈的战斗。剩下的一小半,一部分选择了合作。另一部分还在观望。不过这个观望的时期不算太长,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算是面子上合作,墙头草们都做出了选择。 合作不是简单地说说那么轻松,精神和物质付出巨大。物质付出只的是交税,商业税和农业税,精神上的付出就是强行推行汉字。任何一个部落,都必须要出资兴建一所小学。由政府派教师,每年要保证有多少毕业生,达不到标准的部落,等待的将是严厉的惩罚。 这些在当是的土著看起来很可恨的做法,在土著的后代们的眼中。却完全是另外一个答案。五百年后的历史学家搞调查,意外的发现,土著的后裔对于陈燮这个人并没有多少恶感,更多是一种敬畏和感激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好事者做了一个调查,土著后裔们的观点意外的统一,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陈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