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_第696章 壁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6章 壁垒 (第5/6页)

的出口,增加原材料的进口,同时减少加工型商品的进口,以及加工加工型商品的出口。

    说到底,其实就是给本国商人以贸易优势。给外国商人设立障碍。

    目的与重商主义的少买,多卖。增大对外贸易顺差的思想是一样的。减少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的进口,减少原材料的出口,加大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的出口,目的就是赚取顺差,赚取更多的金银。

    同时也是保护国内的工商制造业,稳定就业岗位。

    对于朝廷需要的原材料。实行降税甚至免税策略,比如硫磺、砂石、棉花、煤炭、铁矿等等。

    虽然说其实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但刘钧不介意做的更狠一些。并不是只有欧洲人会贸易保护这一套,进口各种原材料,然后再输出各种加工商品。钟表、玻璃、蔗糖、瓷器、茶叶、丝织品,棉布、肥皂、香水、酒。

    这样的做法还能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是一种最大化商品利润的手法。

    “以后生丝也将做为一种原材料,禁止直接出口。夷人以后只能在我国订购加工好的丝织品,而不能再直接购买生丝。”

    生丝一直是欧洲各国最喜欢的中国进口商品,以往中国生丝日本需求第一,一斤生丝能值银四块,有着极高的利润。甚至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争相从中国购买生丝,然后转售到日本,套取暴利。运往欧洲,也能获得数倍之利。

    虽然生丝利润惊人,但刘钧认为卖生丝,哪有卖丝织品更赚钱。直接禁止生丝出品,改出口加工好的丝织品,必然得升许多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