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一一 神君一来疫鬼却(六) (第2/6页)
骑马也是一桩很累人的事。在奔驰了大半日之后,左守义三人终于吃饱喝足,呲牙咧嘴地对那千总道:“你很好。我们先去查验一下粮台。该改的就改改。别等明日主子来了抽你鞭子。” 那千总听了千恩万谢,暗喜这顿招待总算没有喂狗。 清军制度基本是从辽军那里搬过去的,谁让老酋努尔哈赤十几岁就跟了李成梁呢。不过这二三十年分道扬镳。明军中早已不存在当年的辽镇制度。清军制度也一改再改,变得似是而非了。这种情况下。有明白人肯指点一番,的确不失为大恩情。 在千总的带领下,左守义三人骑着马在这块圈定的粮台周行一遍,看到四五个正在修建的粮仓。还有许多粮草跺堆积在空地上。在牲口的牧草上,盖着秸秆。人吃的口粮上,用了关内不多见的毛毡。关外的蒙古人倒是常用它来做蒙古包,可以防水。 “怎么才这么点!”左守义口吻不善问道。 “回主子。”那千总生怕触怒左守义,也不管称谓合适与否,连忙应道:“这两日还送了五百石去峪儿口。” “那里才多少人,吃得了五百石!”左守义诈道。 按照明军最理想化的状态。每个士兵口粮是每天一升五合,大约在两斤上下。若是出征打仗,吃的是“飨饭”,量还要适当从宽。照此算来,每百人每天一石米是个常数。五百石可以让五千人吃十天。 这只是理想状态。事实上大明的军官不可能给士卒按照这个配给量吃饭。满洲人更不会给汉兵和包衣阿哈吃饱的机会,免得他们造反。所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