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开_四九五 春来雨露宽如海(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九五 春来雨露宽如海(六) (第4/5页)

通总署,只留了司仪的任务给鸿胪寺。

    非但鸿胪寺卿不乐意,姜曰广也不高兴。

    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姜曰广本能地反对这种违背传统的改制。如今通政司不能随便往里递奏疏,所以他只能将一腔抱怨发泄到《皇明通报》上。因为自己的身份敏感,所以姜曰广取了一个“彳亍客”的别号,合起来便是 “行人”之意,同时又暗示如今忠臣踟蹰难行。他在报纸上的口诛笔伐颇有些恣意放纵,倒是比写奏疏时的遮遮掩掩、斟酌字句要有意思得多。

    为了矫正本末倒置的情况,重将交通总署纳入鸿胪寺,姜曰广一接到琉球国使正议大夫金应元的国书,便知会鸿胪寺,请鸿胪寺安排觐见圣天子。这样有意识地将外交工作和礼仪工作结合在一起,正是要让皇帝知道,这两个官署实在不能分开。

    不过觐见之事容易,琉球国的问题却不容易解决,具体问题还是得交到文华殿去。

    姜曰广非常反感这种“国有二王”的不合规制状态,但现实如此,自己连鸿胪寺和交通总署的问题都无法解决,何况是帝王、储贰之事,更是只能忍耐。

    琉球国报丧、求救的奏疏走通政司到内阁,内阁票拟之后送到司礼监。司礼监进呈给崇祯皇帝,皇帝陛下忍住内心中的冲动,无奈道一声:“皇太子知道。”

    于是这奏疏便又由司礼监送到了文华殿,交给中书舍人科。

    中书舍人本不是科,因为其职房与六科在一起,故而被人叫做舍人科。现在东宫侍从室已经成了舍人科,姚桃任“印君”,一番清点之后,循着重要、紧急四分法,将这份奏疏放在了很后面。

    等朱慈烺看到的这份奏疏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这也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