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一一 可恨年年压金线(八) (第2/4页)
其中固然有不明真相跟着叫唤的,但也不能否认矿监一出,受到最大打击的就是当地豪绅。 这些豪绅霸占矿洞,瓜分矿利,就连官府都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权当没有看到。他们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投入了银钱,获取矿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凭什么给你朝廷纳税?却不想想,朝廷没有收益,拿什么赈灾?拿什么抵御鞑虏? 自从周朝开始,历代朝廷都将山林矿藏归为公有。愚昧的皇帝以为这是他一家所有,而有点脑子的皇帝都知道这是朝廷进行财富再分配的基础。要想避免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这笔庞大的财富只能由朝廷按需分配。 这也是人类文明进化出“公家”这一产物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万历皇帝收取矿税固然积极,在花费内帑的问题上也没有吝啬。京营在外打仗用的都是内帑,而万历一朝就从西到东打了三场大仗,花钱如流水,这些却被文官们选择性地忽视了。甚至有的文官为了逞口舌之利,大肆抹黑前线将士的功绩,实在是为了抨击而抨击。 这就是血淋淋的利益之争,哪怕对象是天王老子也敢咬一口,更何况只是个皇帝。 万历帝驾崩之后,遗诏废除矿监,到了崇祯手里自然也就没什么钱了。而崇祯帝最大的悲剧就是:明明身为皇帝,却习惯站在文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按照文官的游戏规则出牌,这岂不是避长就短,被人牵着鼻子走? 听到儿子竟然在收取矿利,崇祯帝脸上一黑:“你也是读过内宫旧档的,不知道这等与民争利的事最犯天家忌讳么!目下神京沦陷,正是要固结民心之时,你如何能做出这等事来!” “父亲,”朱慈烺却不以为然,“儿臣并未与民争利。这栖霞、招远的金矿,之前并未有人开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