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零九章 宣威布德民大悦(十) (第5/6页)
到前世某个时期,天下都是忠臣——或者叫主人翁,只知国家需要就上山下乡、奔赴殊域。他们的确以自己的牺牲,为整个民族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当信仰崩塌之后,正是这些人反转最大,甚至否定了自己的牺牲,认为被权贵阶级欺骗和出卖,彻底投入利己主义的窠臼。 这正好是两个最极端的例子,后来从隋唐起强调的“在家事亲,在朝忠君”可以说是一种缓冲和折衷。不过眼下的大明更注重“孝”,而“忠”的方面有所欠缺,这就需要人为给一些动力。 其次在于国家动员方面。 宗族的形成以北宋为分水岭,又有两种形态。 在先秦两汉时代,天子分封藩国形成宗族,其大宗对小宗的财产有直接控制权。这点到了明朝仍旧一样,分封的诸藩王可能因为犯罪或无子而被除国,田土收归国有。 后世熟悉的庶民宗族却诞生在北宋之后。因为范仲淹、张载、程颐等人的推动,庶民被允许立祠堂,以便“敬宗收族”。这几乎可以算是一场**,打破了士大夫立庙的特权,也有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精神核心。 有了这样的核心之后,庶民就从单纯依附于地主豪强,转而依附于自己的宗族。这时候的宗族就像后世的工会,看似没有主宰宗人生命、财产的权力,却又极具凝聚力。 延续到了明代,乡官的职役制度更加明显,宗族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在基层舆论上远远压过朝廷王法。 比如募兵。在新设立的流民村落中,募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