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一四 忽闻羽檄传来急(十四) (第2/5页)
刚刚提拔上来的新一代文士训导官,卫易更清楚自己在监军方面的责任。 皇太子给予武将的殊恩早就让文臣们泛酸,尤其在军阵事上,武将更是独掌乾坤,一言可决。如何保护这些读书不多的武将不至于踏上嚣张跋扈的不归路?靠的就是参谋和训导。 的确,这种看似制衡的关系,同时也是保护手段,否则等军法官介入的时候就彻底没有挽回余地了。 萧陌对此也有个朦胧的念头,并不会故意与卫易套近乎,也不会介意训导官们对自己若即若离。他很庆幸有这样一群人在,无须他自污名节以保兵权,更无须担心那些酸腐文人说的“功高盖主”。 无论是参谋还是训导都对王翊这颗新星秉持着看好态度,而且相信唐河一战是奠定王翊在军中上升渠道通畅的基石。 军法部却不这么看,主要原因就是唐河一战的战损比过高。 王翊所部战损比接近六成,成了仅次于渡河夺旗之战的一次“惨胜”。 按照军典,如此之高的战损比必须启动对主将的审查机制,从参谋建议到主将做出决策的理由,结合战功的影响力,判断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是否值得。 就算审查认为没有问题,都可能影响军官情绪和士兵士气,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抚恤和士兵的嘉奖还是会在第一时间下发,最后才会轮到主官:也就是王翊。 也因为决策审查机制的启动,唐河之战上《虎贲报》的进程被总训导部叫停。 万一审查下来是主官贪图军功,轻敌冒进,那就太打脸了。 武长春派下的军法官在萧陌得知情况之前就已经前往倒马关了。因为王翊之前的两次跳荡之功,加上皇太子殿下的口头表扬,使得武长春也不得不谨慎行事,派了几个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