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68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682节 (第7/9页)

’与‘念’上对人行为的矫正。”

    对于这套方法,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评价是“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私欲也,故出门使民,造次颠沛,参前倚衡,无往非戒惧之流行,方是须臾不离”,也就是说,如果能做到主敬,就能保证内在心灵不与外部的实践行为相脱节,完全实现内在良知对人之欲望与外在行为的道德规定,使外部行为完全出于内在良知这一先天之知的道德规定。

    又废了一番口舌,深度阐释完“主敬”。

    姜星火语调平淡地继续说道:“其三,戒慎恐惧。”

    这话乍一听似乎有些拗口,但细想一番,却有来头的。

    “戒慎恐惧”出自《中庸》里面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良知之本体,本自廓然大公,本自物来顺应,本自无我,本自无欲,本自无拣择,本自无昏昧放逸,若戒慎恐惧不懈其功,则常精常明,常规常矩,常虚常灵。”

    也就是说,只有良知本体的“戒惧”才是真正的戒慎恐惧,而“常精常明,常规常矩,常虚常灵”才是“本体戒惧”的效果,也才是真正的“致良知”之后的内心表现。

    而参与太学之会的众人,随着姜星火不急不缓地阐释,也很容易地就意识到了,姜星火这套“致良知”的学说,威力到底有多大。

    如果不懂的话,拿武侠小说的比喻就是,林平之把《辟邪剑谱》活字印刷了十万份免费发放.

    “致良知”这种方法论,论点清晰,论据可靠,简单易行,极容易推广。

    有了这种东西,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接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