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一三章 魂飞魄散 (第2/6页)
国防线无锡的沦陷,让日军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 300公里的国防线,日军仅仅用了不到20天的功夫就打到了南京城下。 而当时指挥官唐生智对南京的意义最多不过是一尊菩萨的角色,指挥上混乱不堪,甚至连撤退路线都没有设定。 最后15万中国军队在南京开始了一场悲烈的首都保卫战。 日军在12月10日发起总攻,三天后南京沦陷。之后,也就有了南京大屠杀。 这场战役也让日军内部认定,中国军队对于城市巷战的决心是不大的,而战斗结果也证实了日军这种猜想。 但是绥化不同。 古敬生在战斗发起之前,就认定了自己死守绥化的任务。 只有打光的22团,没有撤退的22团。 古敬生在组织防御之前,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撤退,如果等不到援军,那么22团即便是战死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绥化的决心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死守! 死守至最后一人! 古敬生当时的信念更多的是悲怆,因为绥化的背后,就是前线野战部队的补给线,铁力的得失将直接影响到前线几万大军的退路。 没有退路,对于古敬生来说,退一步,他就是国家的罪人。 所以,撤退路线根本就不是他应该想的,虽然他接到的命令是22团在日军发起攻击之后,坚守绥化3天。 3天之内,如果没有援军抵达,22团就可以自信决定。 即便如此,古敬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