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旗_第三十三章 仓促应战的晋绥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仓促应战的晋绥军 (第2/7页)

会战计划还在制定当中,就被曾一阳知晓了。徐永昌等晋绥军中的中流砥柱,一宿一宿的围绕着灵丘、繁峙、代县等地苦苦思索,如何布置兵力,阻挡日军进攻,可是多日来一筹莫展,要等到全部计划形成还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不过,这些都不妨碍阎锡山将40军放到正面战场,要是日军能被40军挡住,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挡不住,自然还有中央军。

    阎锡山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让自己的晋绥军和日军硬拼,他深知,晋绥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像他在外界吹嘘的那样神通。

    武器、装备虽然不缺,重要是新兵太多,老兵也不见得有过多少训练。

    山西能够在十年时间内,百姓富足,成为民国民生最好的省份,自然有其独到的政策,不但修养生息,让百姓免于战火。而且更多的是,大部分重工业的崛起,才是山西富足的最关键。

    政府不用老百姓缴重税,来维持军队的运转。百姓自然有了余粮余钱,生活自然比其他省份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尤其是,在山西的建设中,军队的作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修建同蒲铁路的是军队,太原兵工厂的工人不少也是军队,其他的很多民用工业也都有军队的影子。

    作为晋绥军的当家人,阎锡山宛然成了一个大掌柜,而原先的几十万大军都是打工的伙计。当然,在相对的和平时期,阎锡山的治理下的山西,自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但要打仗,而且对手还是日军,这让阎锡山傻眼了。

    40万人,其中大半是工人啊!

    他们几乎都是不拿工资,给阎锡山家打工的打工仔,让这些去和跟日军打仗,阎锡山忍不下心来下这个命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