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的古代生活_分卷阅读8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9 (第3/4页)

了,大雍的科考亦是三年一次,每一次都要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里选拔出120~130位德行优秀,文采出众的举子,点为贡士。

    贡士们随后会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叫士子,点出状元、榜样、和探花、随后的事情就与人们熟知的那些科考制度差不多了,唯一有些不同的便是,前朝是先秋闱,来年在春闱,一场科考往往要用时两年。

    而大雍朝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都是先春闱在秋闱,这样每过三年,就会有一些新的官员被挑选出来。一届的状元、榜样和探花都是要留在翰林院里做编修的,官职也会在七品以上,其余的人大多数都会被派遣到各个县里去担任县丞、或是主簿这样的副手,官职也多会在八品以上。

    三年选出100多人,这样的岗位竞争力是何其的强大,现在的考公务员跟他们一比,简直就是弱爆了。

    但是大雍的疆土也算是辽阔,每三年100多人显然是不够用的,于是便有了补官一说,计是有举人功名的学子,无意在进学,又有多人保举的前提下,即可到所在县或是州府的衙门里去谋得一份出路。

    但是这样的人多是去做副手的,而且品级也不会太高,都要从八、九品的往上熬,除非是有大的能力或是背景,否则升迁都不会太快的,若是没有人提拔,大多数的人升到五、六品的也就到头了。

    就比如说咱们理县的县丞刘大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考中举人之后自觉才行不出众的刘大人便托人要补官,他还算是有些背景的,家里有一位任泸州知府的远方姨夫,用了银子,又活动关系,才给他补了某县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