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国航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国航空 (第3/4页)

经有些国家引种,但其中成材的比例很小,而且即便是那少数成材的泡桐,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也远远无法与原产地河南相比,所以这种飞机别的国家就算想要仿制都仿制不了......

    有了如此轻而坚固的机体材料,发动机推力的要求自然也就相对降低了,再加上较历史同期提前应用到飞机上的涡轮增压技术明显改善了飞机发动机的性能,总算是没拖太大的后腿。而在日益深入人心的并行工程学原理指导下,边区飞机试验改进的同时,发动机的改进得到了更大的重视,结果到39年两型飞机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的时候,飞机整体性能竟然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那两款原型机(早期型号)......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除了研发人员的殚精竭虑和胡卫东这个穿越者的正确引导,积极学习消化欧美、苏联乃至日本发动机技术的长处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日式发动机与苏式发动机在一开始根本不受重视,因为两者的性能确实较欧美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一个名叫吴仲华的中原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发动机专业本科生在学习了之前不久刚刚出版的《矛盾论》与《实践论》之后心有明悟,发现日式发动机与苏式发动机虽然较欧美落后一些,但也有着各自的长处,一样值得中国航空人认真学习。日式发动机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油耗也低,这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胡卫东一直在努力宣传这个观点)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而苏式发动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