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89章繁复 (第4/5页)
农寺已刻不容缓,让专业的人来做这些,比让户部的人来做要好上许多。 另外还有露田和桑田之分,露田是官田授民,民死则收,完全的国有制形式,好处很明显,让贵族们不能随意剥夺别人的田产,百姓的收益也很固定,官府收税时会轻松许多。 坏处就是百姓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却不归个人所有,人死则地消,你想想那是个什么心情? 一辈子在给官府打工,积极性那就不用提了。 不过自古以来就是这般过来的,人们好像也已经习惯了,造成的后果其实也很无奈,人们被死死的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倒是利于官府管理。 可反过来一瞧,弊端可是不小,工商业根本无法发展起来,社会活跃度不够,官府的税收也就只能是以实物为主。 所以大隋之前的岁入一直不高,深层次的原因就在土地公有化上面,可以说这种制度极大的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但却有益于贵族的统治。 这样一来,你说统治者会怎么办?根本不用问,即便认识到其中之弊端,也会选择无视,不就是岁入少一点吗?相比统治的稳定性而言,这算得了什么呢? 可到了大唐立国,却是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实际上,以当世之人的局限性而言,能深层次的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几乎没有,就算是李破,也从来没有深想过,因为他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也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没有任何的研究。 他和苏亶一样,看到的都是表面文章。 觉得为了激励农人的耕种热情,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好处,那就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不如把桑田,也就是永业田的范围扩大一些,让农户尝到些甜头,也好有更愉快的心情耕作于田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