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_分卷阅读32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23 (第2/4页)

  而孔子追慕前圣,倾心乐,其所为就是“学之”,先“学之”才能有“三月不知rou味”;先有这三个月不暇外顾的学习和反复回味,才能深彻理解乐,与大舜的圣心契合,发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的感叹。

    朱子中用“学之”二字贯通原文,实是点睛之笔。有了这两个字才能叫题中三句话前后串珠成链,给“三月不知rou味”一个现实依据,免得其沦为虚无飘渺的臆想。

    所以“学之”二字是串起题目的引线,也就是他要作的这篇文章的明线!

    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设定好,文章的筋骨就立起来了,只需按着题目那三句正论反论,增填血rou,校练文字。他破题向来爱用明破之法,堂皇正大,这回也不想改风格,就照着原题一字字翻译——最要紧的“学之”二字在破题里就得点明!

    “圣人寓邻国而听古乐,学之久而……”而不知rou味。这里正是因专一学乐才不知rou味的,关键在专一,精炼一下就是专。

    “学之久而专,称其至美。”

    破题之下,就是承题。承题当与破题相反相承,便从韶乐之美入手,要写得有力些,毕竟许多考官看文章只看前几句,前几句不吸引人根本就不往下看

    要有力地赞美它……那就是:“夫古乐莫美于韶也!”

    孔子都能说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天底下还有什么夸的比这个更狠?他只拿古乐比韶,还比得不够全面呢!

    作制艺文章还不就靠放开吹,哪个大明朝的文人还真的能代入圣人的眼光心思?

    ——王阳明不算。

    崔燮放开胸怀,吹完了韶乐又吹孔子,吹他学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