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一章 战局逆转 (第5/6页)
由步兵守卫战线,装甲集群放在战线后方的浅纵深处,充当机动预备队,机械化炮兵则摆在离战线二十到三十公里处,为防御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转变作战态势,就得全面调整部署。 这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 以联军的调动指挥能力,特别是韩国军队,联军至少需要五天才能从进攻态势转为防御部署。 在此期间,联军既缺乏进攻能力,又缺少足够坚固的防线。 对志愿军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赐良机。 虽然黄峙博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的总体战术思想,连陆风烈都不知道他打算怎么打,但是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在地面部队入朝之前,黄峙博不惜代价的在空中与海洋战场上发起反击,就是为了给地面部队争取一个最为有利的契入点,或者说是发动地面战争的最佳时机。 五天的防御空白,足够黄峙博大展拳脚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有黄峙博,还有联军总司令阿伦。 即便不考虑美军在转变态势时遇到的麻烦,也得考虑韩国军队制造的麻烦。如果志愿军打算趁机发动地面反击,那么理想突破口不会是美军守卫的防线,而是韩军的战线,特别是在朝鲜东北部地区。 要想堵住战线上的漏洞,绝对不能指望韩国军队。 从战术上看,用美军替换韩军肯定不现实。除了时间上的问题,还得考虑美军在地面战争中承受的伤亡。此外,绝对不能忽视防御作战的最基本法则,即保持大纵深,把主力部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