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_第四十一章 专业化舰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专业化舰队 (第3/6页)

战中也只能拦截三十多个来袭目标。

    显然,“比睿”级的末段拦截能力很成问题。

    客观的讲,“比睿”级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防空巡洋舰,防空作战能力至少达到了同时期的平均水平。

    正是如此,日本海军分两批建造了十艘。

    按照日本海军的部署方式,这十艘“比睿”级将平均分配给五支航母战斗群,确保每艘航母得到两艘巡洋舰掩护。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已经证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两艘专业防空战舰掩护。

    问题是,除了防空能力,“比睿”级的其他作战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没有充足的电能供应,“比睿”级选择了电热化学炮作为主炮。虽然在理论上,两门一百五十五毫米电热化学炮的投送能力非常惊人,而且在全装药发射时,最大射程超过了两百公里,不比初期的电磁炮差,但是电热化学炮的射速远低于电磁炮,而且备弹量也远不及电磁炮。

    结果就是,电热化学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根本无法与电磁炮相提并论。

    事实上,电热化学炮诞生后就没有得到过重视。美国曾经对电热化学炮抱以厚望,后来在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后,就没再问津。

    日本海军被迫使用电热化学炮,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

    或者说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的龙目海峡战斗中,日本的补给舰队遭到拦截,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就被全歼,而且是被中国海军的巡洋舰与驱逐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