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章 科技战争 (第5/6页)
的任务之后,“中华”肯定会成为高能物理学家研究基本粒子的工具。 与“中华”同期进行的,还有大推力深空火箭。 以向太阳的日冕发射一枚两亿吨级氢弹为准,火箭的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必须达到一百五十吨。 显然,这也是一个非常超前的项目。 要知道,在此之前,最大的运载火箭仅能把五十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 受技术限制,参与研制的航天部门提出了一个折中解决方案,即研制运载能力为五十吨的火箭,分批次发射太阳探测设备,在近地轨道完成组装之后,再进入转移轨道,工程难度将大大降低。 从技术上讲,这套计划的可行性非常大。 在此之前,航天部门已经为载人登月工程与永久空间站工程研制出了载重能力为四十吨的大推力火箭,只需要增加两具助推器,就能把运载量提高到五十吨,确保在二零二九年初进行第一次发射。 军方接受了这个方案,并且在六月初支付了第一笔资金。 作为配套项目,两亿吨级氢弹的研制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在签署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中国仅制造过当量为三百万吨的氢弹,而历史上最大的氢弹是前苏联制造的“恐怖的伊万”,设计当量为一亿吨,而试验爆炸当量为五千万吨。要设计一枚两亿吨级的氢弹,而且不能进行实弹试验,只能完全依靠计算机,即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核爆炸。 难点就在这里,毕竟氢弹技术早就不算先进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