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章 迎难而上 (第2/6页)
民就向志愿军捐赠了两万套棉服。虽然志愿军并不需要朝鲜人民的棉服,毕竟现在的中国并不缺乏这些基础性战略物资,而且志愿军的标准冬季作战服是用化纤制造的,不但更保暖,还更加轻便,但是朝鲜民众的行动,足以让志愿军官兵相信,他们不是在为陌生的邻居作战,而是在为朋友作战。 按照戚凯威的估计,如果进行大范围动员的话,至少能调动两百万劳动力。 这个规模,绝对不小。 更重要的是,在动员的朝鲜劳动力中,有不少青壮年,即便是女性,也能在后勤保障工作中发挥作用。志愿军要做的,只是尽快让这些朝鲜民众学会如何驾驶车辆,以及如何搬运易损的作战物资。 这些都是小事,或者说是技能活,不存在难度。 真正的问题,就在后勤保障上,准确的说是缺乏作战物资。 第二次战役结束的时候,前线部队几乎用光了弹药。为了运送更多的弹药,还不得不减少粮食等生活物资的运输量。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联军没有在二十三日投降,而是拖到二十五日之后,志愿军很有可能无功而返。 几天下来,志愿军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物资送到前线部队手里。 黄峙博在二十六日夜间回到志愿军司令部的时候,补给工作正在进行,前线部队获得了最急需的生活物资,以及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准备的冬季作战被服,可是运送到位的作战物资却非常有限。 按照戚凯威拿到的统计报告,当时黄峙博动员的四个集团军只获得了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