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_第441章 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1章 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第2/6页)

贝壳灰加工。

    草纸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其实很复杂,李超的草纸作坊,要加工出草纸,经过再三优化之后,也依然需要整整七十二道工序。

    制造一千斤纸,需要蜊灰一百五十斤,稻草一千斤,柴禾二百斤左右。

    草纸最主要的材料,自然是稻草。不过关中地区水稻种植不多,于是便用其它的干草等代替,但是蜊灰,却是比较麻烦的。

    要造草纸,还得先烧蜊灰。

    在没有水泥前,蜊灰是比较重要的建筑材料。建房子、刷墙壁,有钱人使用蜊灰,普通人用黄泥。

    蜊灰的原料,其实就是蜊壳,包括牡蛎壳、花蛤壳、蛤蜊壳、钉螺壳等各种贝壳类的壳。一般蜊壳最多的地方,自然还是沿海。在海里捞壳,甚至有专门的车壳船在近海捞壳,从海里捞上来蜊壳,进得烧灰。

    当然如关中这样的地方,不靠海,那便收集淡水的贝壳。

    烧蜊灰,得先造土灶。先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形浅坑,如盆状,面积约二米宽,坑上架筻竹如网状,再用稻草拌泥封一层顶面,戳上透风小孔,再在周围围成灶边。建成约一尺多高,开一个风门口,还得专门建一个风箱鼓风。

    日夜不停的煅烧,烧好为止。

    灶里烧的时候,蜊壳之间还得用谷壳拌好,还得撒点水,用稻草铺好,最好蜊壳冷却后洒上水,待其自然氧化成粉末,便成了蜊灰。

    这种蜊灰其实和石灰性能差不多。

    要造纸,先烧蜊灰,要烧蜊灰,还得先建土灶,还得制风箱。

    总之,一切都得从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