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五章 改进 (第1/6页)
用于生产寡聚核苷酸的DNA合成仪几天内就从天津港送了过来。 杨锐也是确定了这些基础设备到货,才开始正式进行PCR的项目。 与幸福的穆里斯不一样,杨锐第一不是白人,第二不是美国人,第三不属于发达国家的知名研究机构成员,第四没有欧美知名学院的教育背景,第五没有大公司或机构背景,第六年纪过轻。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锐要拿诺贝尔奖,首先就要有成果过硬。 PCR的成果自然是非常强的,但对诺贝尔奖来说,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其次,杨锐还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科研上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并不是对成果进行多方验证。多方验证,自然有其他学者去给你做这些事,重复试验所以能发表论文,就是因为重复实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 科研上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是要阶段性的发表论文。 历史上,穆里斯和他的公司,就PCR一共发表了大约三篇论文,他们是美国大公司,一个大的阶段发表一篇论文,就能证明自己的工作了。 对于杨锐来说,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 他好歹还算是有一篇CELL级的论文,这在中国很难得,但在国际上,这也就是敲门砖的基础,效果也就是比一个没来历的PHD(博士)好一点。 在此基础上,杨锐准备以两位数为目标,发表论文。 他的参考对象,就是中国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组。这支研究组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在多家顶级期刊发表了超过20篇论文,以非常清晰的研究链证明了成果归属,同时也循序渐进的催热了这个课题。 60年代的中国科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