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二章 一会成名(1 ) (第5/6页)
机理的论文,但我注意到摘要里,谈到sol通道的几个功能……”左边前排的是个红头发的荷兰人,也有四十岁的样子。 杨锐放下演讲稿,道:“我没有选,我是碰上的。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固定的测试流程,在测定突变的SOL通道的时候,我们发现了10倍的电导率,无法忽视的变化,让我们为此分出了精力……” 杨锐差不多用了三分钟来阐述这个问题。报告会的问答环节并非记者招待会,问问题的人可以简单的问出来,但回答的人要回答的尽量详细,除非他不想这样做。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次交流会,只是来参加杨锐这场交流会的人,格外的多而已。 正常情况下,此等报告会也就是十几个人参与,报告说完了,大家围坐一团交谈都很正常。 荷兰人满意了之后,立刻有意大利人问起了突变的过程控制。 杨锐深吸了一口气,稍停,再次侃侃而谈起来。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并不难,严格来说,这些都是杨锐读书的时候读透了的东西。就生物这个专业来说,80年代的前沿科学,正好是30年后的基础教程。 清晰的思路,让杨锐的回答多少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 几个刁钻的问题被答案之后,众人看向杨锐的表情就变了。 问答环节是最能体现一名科研人员水平的时候,几句话下来,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锐清晰,深度如何,已经能够猜度一二了。 当然,杨锐目前的深度,是来自于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