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81章 江南风暴 (第2/8页)
一律穿着月白色的小褂子,在太阳底下亮的刺眼,在细看那船身,雕梁画栋且不说,片片帆影竟是绡金织锦! 一寸织锦三尺绫,以锦作帆,这就富贵已极了,但要和船上的排场一比,那就根本不值一提!彩缎装饰船身,柱子、回廊、栏杆、顶棚,处处裹着绫罗绸缎,无数的歌儿美女穿梭往来其间,犹如月宫仙境,阵阵脂粉香随风飘到十里之外,仍旧沁人心脾,至于摆设的金银器皿、珍珠屏风、奇花异草、花鸟怪石,更是让两岸百姓看得蹻舌不下,暗自纳罕:这是隋炀帝下江南,还是宋徽宗在运送花石纲? 百姓们不知道,官员们则早已心中有数,清江浦码头上,官老爷们密密匝匝的排了好大一班人,锣鼓执事、鞭炮唢呐一应俱全,大家眼巴巴的盯着黄河河面上远远而来的船队,伸长了颈子,活像一群被捏住了脖子的鹅鸭。 有百姓远远的指指点点:“看,咱们淮安路的达鲁花赤和总管老爷都来了!” 岂止达鲁花赤和总管,这两位在官员群中简直排不上号,淮安路转运使、两淮盐运使、扬州宣课提举司等等官员,任中一个拔根寒毛,都比这两位的腰杆还粗呢!淮扬盐业通行天下,虽然近两年受南边海上私盐冲击,但内陆各处还是行官盐的多,两淮盐运使下结江南儒户(猫注:儒户,蒙古对江南大地主优待,称为儒户,有减免赋税等特权,并非儒生人家)、两淮盐商,上通中枢权臣朝廷大员,是整个大元朝最有油水的职位,做到这个位置的,拿个行省参政都不换! 但现在,两淮盐运使宋孝儒在太阳底下晒了大半天,初秋冷热不定,早上出门朝服底下穿了套大汉出的呢子衣服,这会儿顶着日头,浑身热得像被放进了蒸锅,一张肥肥白白的大胖脸上,油汗刷刷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