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1276_441章 飞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41章 飞天 (第6/9页)

远处一个冉冉升起的光球,他顿时恢复了信心。

    孔明灯!

    相传千年前诸葛孔明发明的小玩意,以篾片、薄纸和蜡烛制成,篾片制成正方形骨架,薄纸糊在除正下方之外的五个面,下方正中架着蜡烛,点燃蜡烛之后,孔明灯就会冉冉升上天空。

    把孔明灯做得极大,不就能把人带上天了吗?沈炼到了新思路。

    不过有思路不等于完成,单是传统孔明灯形状对沈炼的误导,就耽误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和他的团队想方设法弄到最优秀的钢材,制作成替代篾片的骨架,但要么太重无法使超大孔明灯飞起来,要么就是强度不够,在空中破裂变形。

    青竹、浸桐油的竹子、南洋铁木、空心钢管……百折不挠的实验,只证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材料都不适于制作骨架。

    既然什么东西都做不出骨架,那么,干脆不要骨架呢?沈炼慢慢改进孔明灯的结构,最后犯人们放风时踢得皮球给了他灵感,圆形,一定是最适合的形状!

    没有骨架、圆形,确定这两点之后,选择孔明灯的蒙皮就容易多了,江南出产的一种茧绸,既致密又轻巧——实际上二十世纪合成材料发明之前,中国丝绸是极其高档的热气球材料。

    用结实而轻巧的丝绳做成网兜,套在丝绸球体上,底下吊装柳条大筐子,乘客和燃烧用的火油(石油)装在上面,柳条筐子正上方架着铜质火嘴,正如任何射击火器的基本结构必然是个管状物,合理的设计也必然向近代热气球的基本结构靠拢。

    然而第一次实验是很不成功的,丝绸固然是极好的轻质材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